6 g _- A. \: Z! e' z: u 二是内容上要防“散”。散即松散,不集中,不凝炼。同样一个题目,如果是写书,尽可信笔挥洒,只要合乎主题,内容怎么扩充都可以,甚至把一些过程性的、附带性的东西塞进去也没关系,但调研文章对内容的要求却苛刻得很,既要符合主题需要,又要尽可能节省文字,每一个段落、每一层意思甚至每一个具体事例、每一句话都要抠得很紧,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。比如一篇题为《审时度势,加速发展》的文章,题目本身的涵盖面就非常之广,作者的本意是探讨一个县的发展问题,设计了“审时度势抓机遇”、“解放思想明思路”、“扬长避短破难题”这样三个层次,这本来也是可以的。但在内容安排上就太大手大脚了,光是“审时度势”这个部分就写到了将近一万字,从经济全球化到国内、省内经济形势,从加入WTO到西部大开发,没完没了地“审呀” “度”的,简直变成一篇形势分析报告了,还能说是调研文章吗?本来分析形势也是需要的,但不能像国务院发言人那样海阔天空地分析,而要站在你这个县的角度来分析,比如加入WTO将会给你这个县带来哪些机遇、哪些挑战,应采取什么对策,这就显得实在了。与本县发展关系不大的形势不需要你来“审”和“度”,顶多一笔带过就行。 ( O7 }' i* T; ]/ w# C" U. f7 M& s. I 7 g! y2 D+ w' V4 w+ l' 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