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为文智典] 一篇好的文章,能够决定人的命运。唐朝读书人流行用诗文“干谒”。唐德宗贞元初年,年约十五、六岁的白居易初到长安,以诗文去谒见著名诗人顾况。顾况当时已六十多岁,又是现任官员,对这个十几岁的后生,自然不大客气。看到他的名字,就说:长安米贵,居之不易。但当读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时,不禁大为赞赏,马上改口:能做这样的好诗,不但在长安,就是天下任何地方要“居”也“易”。白居易诗名很快誉满长安。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$ Y8 E( N1 R$ }7 `- G" G+ V5 y2 [3 U* w5 M3 t! Y! u
2 j1 _2 h! K: C. a0 g) J1 w! E8 [- U7 G' Q* ]9 y* K1 h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: H6 Z9 b, }& _; D# {+ V4 }/ [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8 Y( k7 O6 w' w+ v, m P" r9 e8 a4 ` Q0 L0 z8 H! i1 C* B e, `
我们当然没有白居易的才气,但写出好文稿来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,口占四句共勉:草稿烧不尽,辛勤催又生。天天练千字,下笔如行云。 |